琅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09-09 09:31
    【字体:打印


     

     

     

     

    滁州市琅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期间琅琊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相应政策措施,是琅琊区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实施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琅琊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段时期,经历了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由过热向低潮又回升的转变,经受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经济受到冲击,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外经外贸增长受阻的情况下,全区人民在滁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商贸活区、和谐稳区、统筹发展”战略,聚力攻坚招商引资、“大滁城”建设、“两区”建设三大战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步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轨道,迈入了厚积薄发、跨越崛起的新阶段。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一)经济总量迅速壮大。预计2010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4.1%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相继跨越20亿、30亿两个台阶,是“十五”末的2.2倍。

    (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10全区实现财政收入5.13亿元,量是“十五”末5.6“十一五”期年均增长41.2%,高于计划增幅14.2个百分点,超出全市平均增幅14.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0年的13.5%

    (三)投资保持高位扩张。预计201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增长50%“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固定投资78.3亿元,年均增长65.8%总量超出规划目标43.3亿元,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伴随“工业强区”和“商贸活区”战略的实施,全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预计2010年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248.446.4“十五”期末的9.744.146.2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产业比重大幅提

    (一)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形成了纺织服装、精细化工、食品轻工、家电电子、机械制造等5个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10。预计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达到13.5亿元“十五”末的3.9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以上,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4%

    (二)服务业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区在商贸服务和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培育了金地大酒店、苏宁电器等一批上企业,先后、改建了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已启动发展步伐。预计2010,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6亿元,“十五”末的2.2倍,服务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2%

    (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区特色经济作物面积达4.8万亩,其中瓜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00亩,7个蔬菜品种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预计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亿元,农业增加值2亿元,是“十五”末的1.2

    三、发展平台初步形成,空间有效拓展

    (一)琅琊经济开发区建设快速推进。铜陵路以南路网已基本建成,启动区4.9平方公里八横六纵路网及配套设施将于2011上半年全部建成。园区已入驻开工项目27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个。琅琊经济开发区经省政府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

    (二)琅琊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了核心区1平方公里土地平整,金山路、宝山路已基本建成,2011年将与明光路跨线桥顺利对接。高新技术服务中心、襄河路、来河路、银山路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设,安置小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等项目相继启动。

    四、区域合作日益密切,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模式,先后上海宝山区、无锡惠山区、福建泉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江苏无锡产业转移合作共建园”、“滁州琅琊·华融工业园”等合作共建项正在积极推进中。“十一五”期间,全区累计引进100万元以上项目79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0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5.3亿元,年均增长59.7%,其中省内资金52.3亿元,省外资金33亿元。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0,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04“十一五”期间年均增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8%“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事业、科普工作进一步发展,成为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区,成功创建为省级科普示范城区,申报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创建单位。社区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相继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社区建设示范区”和“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琅琊街道和古道社区分别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建设范社区”,5社区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累计实施民生工程28项,共投入资金1.2亿元,惠及近20万城乡居民。教育支“两个提高、三个增长”要求得到认真落实,市、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推进,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城乡教师待遇、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危房改造和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得到更好体现。卫生工作稳步发展,着力推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完成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初步建立起符合区情的医药卫生体系。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明显,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364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868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人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一”期间全区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6.6%,出生人口总性别比为10010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各项任务指标全面完成。

    六、各项改革不断深入,体制活力明显增强

    (一)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十一五”期间,全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多层次、少环节、开放式的竞争新格局。“万村千乡”和商业示范小区工作顺利,农家店的覆盖率达100%4家社区获得“全省商业示范社区”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活动成效明显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1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7%,其中2008年开展家电下乡以来,累计销售各类家电10.1万台,实现销售额2.18亿元,发放补贴0.25亿元,各项指标均居全市第一。

    (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初步实现了政府职能由经济管理职能向为市场主体服务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职能的转变。“十一五”以来,区委区政府在重大项目主体不足的情况下,策划和运作了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成立了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指挥部,设立了项目帮办中心,积极发挥政府在项目谋划建设方面的推动作用。

    (三)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完善配齐街道财政所,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构建了“区、街、社区”三级协税护税组织体系,堵塞了征管漏洞建立国库单一帐户集中支付体系,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财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国有资产监管进一步强化。成立区金融办和投融资管理中心,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的发展历程,是全区人民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务实创新、奋力进取的过程,是科学发展观在琅琊深入人心、生动实践的过程。五年的发展和实践表明,要把琅琊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把中央和省、市的各项决策部署与琅琊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积极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善于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成功经验,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发展的大跨越,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引领琅琊崛起之路。二是必须坚持追赶跨越不放松。基础薄弱、发展不快仍然是现阶段琅琊发展的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拉升发展标杆,强化发展举措,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在全省、全市实现争先进位。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大力弘扬敢闯敢干、富于创造、敢为人先精神,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扩大开放拓展空间,以优化环境聚集资源,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四是必须坚持作风建设不懈怠。牢固树立干部作风也是发展环境的理念,一手抓干部活力工程,一手抓机关效能建设,不断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五是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不犹疑。把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于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第二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琅琊区铸造“百亿琅琊”、奋力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客观分析“十二五”发展环境,对于全区上下贯彻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顺应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实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发展跨越期。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经济规模达到一定量级之后,经济发展的内生效应和提速效应都会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琅琊区正处于人均GDP3000美元向5000美元跨越的加速增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必将迎来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持续多年财政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为今后的加速发展积累了力量。“两区”建设全面推进,一批具有基础性、牵动性的大工程、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二五”时期,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大滁城”建设将继续深入推进,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属区划调整,将为琅琊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空间。

    发展转型升级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的新的发展动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产业结构呈现高端化趋势。我国发展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国家宏观政策的着力点正在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绿色增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聚焦。就琅琊区来说,必须顺应宏观经济发展的潮流,既要坚持从基本区情出发,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又要坚持在动态中调结构,在调整中促转变,在发展中促升级,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努力实现速度与质量、内需与外需、发展与民生、增长与环境、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的有机统一,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承接合作深化期。未来经济发展正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国家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全面实施,为琅琊进一步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资本、技术、人才转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随着高速铁路等快速交通网络的加快形成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有助于推动琅琊立足滁州,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群发展分工,把承接合作和经济发展推向更高水平。

    纵观全局,“十二五”期间我区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但也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偏小;经济结构不优,产业层次不高;科技支撑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两区”建设刚刚起步,要素资源短缺;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推进,创新创造需要进一步加强;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幸福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要切实加强忧患意识,统筹谋划,趋利避害,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奋力推进琅琊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跨入全省市辖区第一方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在市委、市政府和琅琊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区为主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调,咬定一个目标,奋力铸造百亿琅琊”,坚持“两轮驱动”,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主攻三大战役,加快琅琊经济开发区、琅琊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升级;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全面提高新型工业化水平、现代服务业水平和农业产业化水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强化社会建设,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区人民。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坚持实施工业强区不动摇,立足自身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强化科技创新,着力招大引强,优化结构布局,形成以战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基础产业为支撑、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的现代工业体系,将琅琊区建设成为皖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走出一条具有琅琊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施三产兴区战略,走服务业现代化之路。按照“加速发展、优化结构、提升质量、提高比重”的总体目标,通过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结构升级、多元投资、人才支撑、政策扶持等策略,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先导、以现代商贸业为骨干、以公共服务业为支撑,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将琅琊区建设成为皖东地区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实施承接合作战略,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全面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区域合作。以“两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大力承接产业和生产要素转移。积极参与长三角和皖江城市带产业分工和区域合作,创新发展“飞地经济”等合作共建新模式,着力打造一批园中园。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速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

    实施转型升级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城市转型,把经济增长转到以城市经济为支撑、城乡协调发展的轨道上来;大力推进社会转型,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城乡社会管理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奋斗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基本形成,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全面进步,争取进入全省市辖区发展第一方阵,初步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15总量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6%以上,到2015突破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五年累计投入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以上2015总量达到80亿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2%以上,2015达到0.8亿美元以上项指标增速要达到或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经济结构优化提升。提升工业和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三次产业结构整为25048。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行业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构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体系。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对国民经济拉动力显著增强。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管理和服务城市能力明显增强。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发展成果更大程度惠及于民。人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000元,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年均增长14%以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平正义充分彰显,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两区”建设,打造琅琊崛起的平台和增长极

    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标准承接,全力推进琅琊经济开发区、琅琊新区建设步伐,拉开发展框架、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承载能力、加快产业聚集,形成琅琊加速发展的两大增长极

    (一)加快琅琊经济开发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环境友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开发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创新思路,破解资金、土地、人才瓶颈,加快园区承载能力建设,2011年完成现有区域道路及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积极谋划推动开发区扩容升级,进一步拓展空间按照“高科技、有特色、错位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以电工电气新材料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抓龙头、促辐射,抓配套、促延伸,积极构建以大型企业为主导、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中小企业为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创新项目帮办和服务机制,大工作力度,推动落地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达产。进一步完善园区组织机构建设,坚持先行先试,创新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用人机制和开发机制,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2015年,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家以上,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以上将琅琊经济开发区建成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省级开发区,积极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二)加快琅琊新区建设。坚持前瞻性规划、科学性建设、和谐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升琅琊新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使新区成为琅琊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引擎。按照“一年拉开框架、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总体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中心片区城市道路建设;聚集城市优质资源,完成政务办公、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建设;建设公园、绿地,打造新区生态绿网,构建水脉经络架构;全力推进拆迁安置工作,完成100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加强宣传和推介,加快土地出让和商业地块开发,建设400万平方米商品房;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以总部经济、科技信息、现代商贸、文化休闲为重点,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2015年,基本建成8平方公里中心区域将新区打造成人居环境优良、公共服务完善、现代服务业繁荣的新型城市副中心

    二、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继续实“工业强区”战略,强化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大力实施141”工程,打造琅琊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核,培育发展四个主导产业,壮大100家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

    (一)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按照空间开发适宜性和“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以琅琊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加快聚集发展电气装备、新材料、家电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鼓励城区工业企业“退二进三”、“退城入园”,转型升级,做大做强。2015年,完成金丰化工、霞客色纺、金三角机械等24家企业的搬迁入园工作。

    (二)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增量快速扩张,存量加速扩大,构建大企业强势拉动,中小企业有力支撑的发展格局。鼓励轻工纺织、家电信息两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轻工纺织产业。以霞客色纺、宜庭集团、华润啤酒等现有骨干企业和坤大生物、知生堂生物科技等新上项目为基础,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手段,以提升档次、打造品牌为重点,加快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重点发展和引进高档棉纺织品、中高档服装、高档彩色纱线,以及生物制剂、食品加工等附加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产品。到2015年,将轻工纺织产业打造为拥有20家以上规模企业、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家电信息产业。充分发挥滁州作为国家级家电产业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家电配套产业,壮大新江玻璃、扬子包装、博精模具等现有骨干企业,推天和星光天琅电器、夏子包装新上项目快建设、早投产重点引进发展家电关键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到2015年,力争将家电信息产业打造为拥有20家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值50亿元左右的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产业。依托现有的金三角重工、爱瑞特成套装备、大峁皮革机械和在建的北辰电气、宏秀电气等企业,坚持承接转移与技术创新相结合,根据“特色、错位,集群、集约”的发展原则,重点引进发展中高压电气装备、家电成套装备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到2015年,力争将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为拥有15家以上规模企业、年产值50亿元左右的产业集群。

    ——新材料产业。依托金丰无纺布、奥博新材、双红新材料、荣阳铝业等在建项目,加大产业招商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挥产业聚集优势。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争取新材料产业打造为拥有15家以上规模企业、年产值50亿元左右的产业集群。

    (三)提升企业品质,壮大企业规模。坚持扶优扶强,实施“三上工程”(大企业上台阶、中企业上水平、小企业上规模)。支持原有企业盘活存量,加大增量,提升品质,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整合资产、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快上市步伐。狠抓新上项目建设,力促快建设、早竣工、早达产,不断扩大产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生态环保型、农业产业化型、名优品牌型中小企业。2015年,全区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其中10亿元级企业5以上、亿元级企业25以上

    (四)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依靠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心,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到2015年,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8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达到5个以上,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以上

    三、实施“三产兴区”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完善发展布局,不断推进服务业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以上

    (一)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开展省级城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示范区试点,积极推行现代流通方式,调整结构,扩大开放,形成深购远销、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引进各类大型专业市场、专卖店、名牌直销店等现代业态。培育完善以天长路、南谯北路为中心的中高档商业聚集区;将琅琊新区打造为新型城市商业副中心建设培育世纪大道以北专业市场聚集区;培育完善以丰乐路、凤凰路为中心的中低档商业聚集区;加快农产品流通渠道升级改造,建设面向滁州、辐射华东地区的城北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新建和改造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到2015年,引进和培育5以上销售额超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6以上销售额超5000万元以上的中型流通企业集团,建设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2个以上、省级商业示范社区10个以上,初步形成具有琅琊特色的现代商贸业体系。

    (二)培育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以全市新一轮物流园区规划为契机,加快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重点在琅琊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以第三方物流为主的物流园区,发挥综合优势,吸引一批物流企业和生产资料贸易、配送企业进住园区,将其打造成立足滁州辐射全省和长三角地区的工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中转、集散基地。加快推进琅琊粮食仓储物流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滁城农产品流通渠道升级改造为契机,引导建立城市生鲜农产品配送体系。2015年,争取培育和引进知名品牌现代物流企业5家以上。

    (三)培育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信息咨询、中介代理、教育培训、技术推广、节能减排、宣传策划等科技和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便民服务和增值服务业发展。着重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构建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基础支撑体系。重点打造琅琊新区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形成科技及信息服务业聚集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园区。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整合,建设全区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平台。2015年,培育和引进知名科技和信息服务企业5家以上。

    (四)培育发展旅游服务业。依托滁城旅游资源优势,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优化和提升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特色餐饮、旅游演艺、旅游购物等旅游接待服务体系。重点打造三里亭旅游商品街、宋城美食街、西涧农业生态观光园,着力建设一批星级宾馆。规划建设新区湿地公园、新区清流河滨水公园、如意湖公园,建设星级宾馆、旅游度假酒店、大型休闲运动场所和设施,将琅琊新区打造成现代休闲度假区。发挥区位优势,依托郊区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观光等乡村旅游。

    (五)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积极探索新型城区建设、管理机制在强化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养老等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重点规划建设城市老年之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康复中心、计划生育综合服务中心、琅琊新区综合医院、琅琊新区九年制学校凤凰西路邻里中心、西涧花园邻里中心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六)优化提升房地产业。大滁城建设和两区建设为载体,引进、培育、壮大房地产企业,提升房地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商业地产规划、建设档次,建设一批商贸区、休闲区、居住区精品工程。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住房消费需求。

    四、突出城郊特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优化环境、提高效益的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坚持优质高效型、园林生态型、旅游观光型城郊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鼓励土地承包权自由流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调优农业内部结构,提高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在传统农业中的比重。2015年,特色高效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以上,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以上

    (二)大力发展城郊特色农业。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适应大中城市消费需求的城郊型农业。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瓜果、林果园艺、家畜禽养殖、花卉苗木,建设立足滁州、辐射周边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基地2015年,新增蔬菜生产面积1万亩,滁菊生产基地1000亩,经果林基地4000亩,花卉苗木基地2000亩,新建1个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5个农产品监测点,建设千亩以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建设大型生态农业观光园1个。

    (三)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强势推进招商引资,迈出承接合作新步伐

    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品牌效应,创新体制机制,狠抓招商引资,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生产要素转移,不断深化区域合作

    (一)强势推进招商引资。创新方式方法。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抓住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机遇,继续坚持一岗双责不动摇、任务分解不动摇、考核奖惩不动摇,全面发动、全民参与、全员招商,促进招商引资方式由点对点、面对面的单体招商向区域招商、产业招商、大企业招商、专业招商的转变。提升招商理念。转变招商引资由内资为主向内外资并重转变,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智转变,积极引外资投向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调整引资区域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中央企业、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省内外知名企业在琅琊设立地区总部及研发中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强化招商项目资信考察、评审入驻等工作机制,精心遴选项目。强化项目建设推进和帮办服务机制,搭建与投资者之间联系的桥梁,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项目推进快速度、工程建设有形象、投产运营出效益。2015年,全区累计引进区外资金260亿元以上,其中5亿元项目10个以上,亿元项目50个以上。

    (二)全面深化区域合作。瞄准经济发达地区,在更深层次上承接,在更广领域内合作。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质量互认、信用体系、社会保障、政府服务等区域合作新机制。大力发展总部型经济、商会型经济和研发型经济。深化与无锡惠山区、上海宝山科技园的合作基础上加快全面融入长三角,不断探索合作共建新途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与示范区内其它地区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促进要素资源按市场需求流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合作新局面。

    六、以社区建设为着力点,提升服务和管理城市能力

    深入推进“大滁城”建设,加快老城区改造升级步伐,着力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探索近郊农村社区化建设和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着力加强社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投入新模式,着力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十个有”(有一套含“一站式”服务大厅的社区工作和活动用房,有社区警务室,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若干商业、金融、邮电服务设施、网点,有社区老年人福利服务机构和残疾人福利服务机构,有若干文化教育设施,有室内外群众性体育运动设施、场地和群众休闲场地,有社区信息化服务网络,具备社区服务、宣传、管理等多种功能)标准着力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社区。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社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建立工作激励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继续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和和谐示范社区创建,积极探索社区服务运作新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人性化、综合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科学编制郊区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2015年,全区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全部达到省级准,争取创建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50%以上的社区创建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二)提升服务和管理城市能力。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市区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建立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着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积极探索依法管理、长效管理的科学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形成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落实“大滁城”建设规划,继续打好城市建设攻坚战。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水平,创建清洁优美的人居环境。加强全社会素质培养,深入开展“五城联创”,建设和谐文明城区。

    (三)积极推进老城区改造升级。依托“大滁城”建设总体规划,积极参与老城区拆迁、改造和建设,进一步深化、细化、提升功能布局,提升品位和档次,加强产业培育,改善人居环境,注重建设组团式居民小区、综合性商业街区、集中式集贸市场、多功能超级卖场,增强服务功能,提升聚集人气商气的能力

    (四)建立统筹发展机制。统筹城规划,强化发展规划覆盖城区和郊区的空间布局功能,明确城区和郊区农村产业、人居、生态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统筹管理城市和郊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健全就业管理服务平台及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城工商经济组织向郊区农村延伸和发展,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一体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带动郊区农村加快发展

    七、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努力形成绿色发展体系,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能源节约与管理。贯彻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管理,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实施节能减排在线监测管理为突破口,大力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管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在建筑、商业、民用等重点领域推广节能技术,建立健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节能体系。鼓励企业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和应用。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过完善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体系,强化对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西涧湖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居民饮水安全,加快推进湿地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宜居、宜游的新型生态城区。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加大治气、治水、治噪、治废力度,着力解决影响环境的突出问题。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领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八、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为目标,突出解决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推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加快薄弱学校改造步伐,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实现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均达到省级标准,加快发展特色教育,努力打造一校、一品、一特色。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积极实施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定期流动制度,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倡导教育专家办教育,打造专家型校长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多渠道开展在职教育、技能培训。创新合作模式,搬迁重建滁州市轻纺技校。到2015年,全区幼儿学龄前入学率达到9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达到100%

    (二)以富民为根本,积极扩大就业。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快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加大用工管理,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着力解决劳动力供应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问题,畅通企业用工渠道。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城市失业人员和城乡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针对重点人群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分类就业指导体系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增加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城乡居民凭借人力、资源、服务等开展创业,提高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加强劳动保护、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400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控制在4%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比例达到90%以上。

    (三)坚持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逐步提高养老金水平。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做好各类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逐步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措施,扩大覆盖范围,加大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方面的投入。继续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与工伤补偿相结合的现代工伤保险制度。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扩大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支持慈善事业加快发展,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扶助活动。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加强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的供应。继续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加强资金管理和项目扶持力度。

    (四)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突出惠民措施,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改革实效,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出生缺陷疾病的防控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倾斜,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完成所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

    (五)坚持基本国策,加强人口工作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机制,积极整合、完善各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健全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保持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全面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健康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力度。实施积极的健康行为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加快建立和完善老年经济供养、医疗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矛盾,保障人口安全。“十二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5左右,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以上,出生人口总性别比控制在112以内。

    (六)加强社会公共管理,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彰显公平正义。不断完善信访维稳机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的责任。重点抓好危险化学品、矿山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生产,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国防教育,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广泛开展军民共建活动。

    九、加快科技、文化和人才事业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

    (一)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发挥优势,加强创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科技发展原则,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证作用。大力发展技术开发、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实现财政科技支出增长高于财政一般性支出增长。到2015年,区级科技研发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1%以上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5件以上。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加强科普队伍和网络建设,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科学普及工作。

    (二)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敢为人先、锐意进取、诚信务实、开放合作的精神,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构建传承传统美德、符合精神文明要求、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文化创新。加强文艺创作和指导工作,推出更多文化精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站(室)、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园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三)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认真组织实施党政人才活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城市建设与管理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非公企业人才提升、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宣传文化人才培养、教育名师培养、基层人才支撑等九项重点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坚持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为主体,制定优惠和鼓励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素质人才。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在人才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和引进配套政策,构建公共人才服务体系。建立和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成长和使用创造优质环境,确保人才有活力、出效益。构建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人才终身教育体系。

    十、深化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统筹协调上来。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探索建立统一网上行政审批管理服务平台。

    (二)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逐步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聘用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三)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盘活存量资产,提升经营品位,发展现代商贸”的总体要求,完成区属国有集体商业企业改制。积极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鼓励社会各类市场主体兴办领办各具特色的民营企业。加大民营经济的政策落实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减轻民营企业税负。大力实施初创企业、微小企业扶持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等中介服务。

    (四)完善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预算分配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建立绩效预算体系。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化项目分类,稳步推进项目预算的滚动管理。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各项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提高税收收入入库和财政资金周转速度。加强国库现金管理,研究建立国库现金管理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五章   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得到顺利实施,必须紧密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琅琊区发展的阶段要求,提高政府在新形势下驾驭经济工作和社会管理的能力、水平,建立起有效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一、建立健全评价与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配套政策体系及干部考核体系。各街道办事处和区直各部门都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按照规划纲要,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年度财政预算,配套编制和实施重点专项规划和行业规划,提出具体、明确的年度或分期实施计划,并作为政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监督管理。面向社会,积极广泛的宣传规划,及时公布相关政策和信息,给市场主体以合理预期和正确导向,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健全政府与企业、群众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促进规划实施。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实施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在规划纲要实施的中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中期评估情况要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规划的,要报区人大批准。

    二、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人力资本支撑。着力优化用人环境,借助滁州和周边城市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构建人才建设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建设人力资源强区。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抢抓政策机遇,顺应民意,加强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提高集约用地水平,盘活闲置土地,增强土地利用的支撑力;积极探索土地指标区域间有偿流动,努力保障经济建设用地。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和管理模式。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大力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新兴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利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有条件企业上市步伐,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推动直接融资大发展。

    三、强化组织保障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施政水平,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推进效能政府建设,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加强体制机制再创新,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完善知识结构,强化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提高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切实增强谋发展、解难题、创新路的水平。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着力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制定政策的科学性,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完善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有效预防腐败。

    四、强化政策引领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改善和调节作用。建立健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围绕琅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税收政策的杠杆作用,科学有效地引导资源和要素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社会公共事业等鼓励发展产业集聚。

    五、强化项目支撑。积极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坚持抓投入、上项目、促发展。全面强化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生产要素聚集、促进投资增长,增强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全方位构建由续建、新开工、前期和储备项目构成的“多层次、多系统、开放式、动态性”项目保障体系,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的服务水平,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和协调调度,完善项目生成、推介、落地、建设、投产机制,着力构建审批、备案、核准、环评、规划、供地、融资等“一站式”服务。

     

     

     

     

     

     

     

    “十二五”规划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琅琊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琅琊崛起的行动指南。全区人民要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